送灶神

臘月24日,送灶神。

灶神夫妇

 

關於灶王爺身世,你瞭解多少?

灶神,也稱灶君(《戰國策·趙策三》),唐以來民間又稱之為灶王(唐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戶戶都要供奉。歲末臘月祭灶的習俗,尤為人熟知,它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灶是烹飪食物的專門場所。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灶,炊灶也。”

 

清段玉裁注:“炊者,篡也;灶者,炊篡之處也。”即,燒火做飯的地方叫灶。

 

東漢劉熙《釋名·釋宮室》說:“灶,造也,創造食物也。”

 

生冷的食料要變成美味可口的食品,離不開灶火。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炊事灶具,據寶雞福臨堡仰韶遺址發掘報告(1984),仰紹文化時期中國就有了構思精巧的釜灶,雙釜與灶連體,且共一個火門,灶頂設有八個排煙。現在一些鄉村還沿用的炊灶形制在漢代已廣泛流行。民以食為天,從原始石烤到“瓦鬲煮食”,再到釜鼎烹調灶火之功確實很大。人們對密切關係日常生活的事物,往往有特殊的情感。在神靈信仰流行的上古時代,人們自然將它們奉為神明。神是人們精神活動的產物,灶神的出現,以及將灶神看作居家火神,合乎當時人的心理。

 

一、先秦時代的灶神為火神

 

灶神在先秦列為國家的五種祀典或七種祀典之一。

 

五祀,殷商時已出現,《禮記·曲禮》鄭玄注:“五祀:戶、灶、中雷、門、行也,此蓋殷時制也。”《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雷,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又說:“庶士庶人立一祀,或定居,或立灶。”《論語·八信》:“與其媚於奧(屋內西南角的神),甯媚於灶。”炊灶,同百姓的生活關系密切,故祭灶神很早就成了民間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古代灶神,最初以為是火神炎帝、祝融。

 

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淮南子·匯論訓》:“故炎帝於火,死而為灶。”東漢應韻《風俗通義》卷八《祀典》引古《周禮說》:“領項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故同有灶神之說。炎帝為三皇之一、祝融為五帝之一,按祭法,當用播柴燎祭於四郊,祭火神於灶}i,不合古禮。故《禮記·禮器》曰:“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鄭玄注:“奧,當為篡字之誤。”“老婦,先炊者也。”據鄭注,求《禮器》文意,即是說:篡祭,祭的物件是原先有功於炊事的老婦之神,祭祀的時候只是將食物放在盆裡,酒盛在瓶裡,怎麼能用播柴的方式祭她呢?其實火神炎帝和祝融,都是人格化的自然神,人類由於對火的崇拜,而將炎帝和祝融視為灶神,有久遠的歷史。

 

二、封建時代的灶神變為男子

 

把有功於炊事的老婦之神視為灶神,應該是母系社會產生的信仰民俗。進入封建社會後,灶神為“老婦”的說法,不太適合男權意識的需要,於是灶神的性別,由女性逐漸變成男子,相貌亦從“老婦”“紅衣美女”變成“狀如美女”的男子,元代以後變成黑而黑須黑衣冠的灶王。

 

《莊子·達生》借齊國方士皇子告敖的口說:“灶有髻”,晉司馬彪注:“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其狀如美女”,即是說灶神是貌如美女的男子。

 

《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李少君以祀灶、穀道、卻老之方博得漢武帝的尊敬。李少君鼓吹祠灶可以致物,而使丹砂化為黃金,以黃金器皿飲食則長生不死。在方士的鼓動下,武帝開始親自祀灶。另一個方士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漢武帝,“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武帝自帷中望見的灶鬼(灶神)何等模樣《史記》未說。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如淳注:“祠灶可以致福。”又引晉司馬彪注《莊子》雲:“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莊子》雲:“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三、漢代以後灶神能司功過

 

傳說為西漢淮南王劉安編纂的《淮南萬畢術》中出現了“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傳說。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時,提出七祀之司命、中雷、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諸神有司過的職能。鄭玄說:這七個神“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而是“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具體主管是:“司命主督察三命,中雷主堂室居處,門、戶主出入,行主道路行作,厲主殺罰,灶主飲食之事。”

 

王國維《東山雜記》卷一《司命與灶》說:“古者司命之祀有二。

 

《周禮·大宗伯》‘以槱(you,聚集)燎祀司中、司命’,蓋即《史記·天官書》‘文昌六星,四曰司命’,此乃天神,《楚辭》所謂大司命是也。

 

《祭法》‘七祀’‘五祀’皆司命居首,鄭注曰:‘此小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又雲:‘司命主督察三命’,此與戶灶諸神,俱為小《楚辭》所謂小司命是也。”

 

唐孔穎達《疏》注“三命”曰:“案《援神契》雲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滴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凶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雲。”

 

四、魏晉時代灶神與道教相聯繫,還能上天告發

 

司命主督察三命的能,到了魏晉時代,道教徒便掛到了灶神頭上。灶神不但有司過功能,而且能上天告發人,奪其壽算。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六《微旨》:“按《易內戒》及《赤松子經》及《河圖記命符》皆雲,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百事,不可具論……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吾亦未能審此事之有無也。”

 

灶神不但有司過功能,而且能上天告發人,奪其壽算。

 

五、灶神的名字因時代而不同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許慎《五經異義》雲:“領項有子名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扶頰。《通俗編》卷十九引即滇《五經異義》雲:“灶神姓蘇,名吉利,或雲姓米,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扶頰,字卿忌。”

 

隋杜台卿撰《玉燭寶典》卷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後漢書·陰識傳》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曰:“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夜被()發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兇惡。宜市豬肝泥灶,令婦孝。”

 

六、唐代的道教徒把灶神提升為天帝下派的督察使

 

唐段成式《酉陽雜姐》前集卷十四記載:“灶神名魄,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常以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己醜日,日出卯時上天,禺中(日近午)下行署,此日祭得福。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蒯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這無疑是唐代的道教徒搞出的一張灶神譜,它不但將先秦民間信仰中一個主炊事的小神提升為天帝下派的督察使,而且天帝還安插了親屬(天帝嬌孫、天帝長兄)親信(天帝大夫、天帝都尉)擔任灶神的屬神,另外還有本來就安插在各家各戶的臥底,如:" xing,二聲,磨刀石)上童子”、突(煙囪)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黃庭內景經》:口為玉池太和宮)這些主管磨刀切菜、燒火冒煙、口舌是非的小特務。這麼嚴密的一張監視各家各戶的蛛網,是封建專制集權國家強化管理措施在道教神譜上的反映。

 

王國維說,唐宋之際,原本分祀的司命(小司命)和灶神合而為一,證據就是此時出現的《太上感應篇》已稱灶神為“司命灶君之神”。《東京夢華錄》亦雲:十二月二十四日,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則北宋時確已謂灶神為司命。自此以後關於神仙傳說的書,如元秦子晉撰《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刻本《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灶神都稱“司命灶神”。“司命灶神”的稱謂,意味著兼有司命掌壽夭和灶神司功過兩種功能。從漢代至宋代,灶神從“主飲食之事”的小神轉變成家族守護神。

 

七、灶神離不開女性

 

從上引東漢許慎《五經異義》至唐段成式《酉陽雜姐》所記灶神皆為男性,或披髮,狀如美女的男性,而且在許慎所處的時代(東漢明帝永平元年,西元58年一東漢桓帝建和元年,西元147),灶神不但由女神變成了男神,而且有了配偶。至唐末段成式撰《酉陽雜姐》,灶神還有了子女。但無論灶神如何變化,他始終離不了女性的陪伴。女性形象的不易抹去,和傳統信仰有關,也與女性在居家生活中的家務分工有關。由於臘日祀灶與季冬行帷有關,後世人們又稱灶神夫婦為帷公帷婆,也叫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編輯:趙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