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成道宮

西安市有個戶縣,古名:鄠(hu)縣。今已撤縣設區,名曰:鄠邑區。「

鄠邑」二字說來歷史久遠,距今將近2800年。「鄠邑」脫胎於「扈(hu)邑」,「扈邑」兩字則更為古老,距今將近4100年。

扈邑在遠古時代,是大禹兒子有扈氏的封國。都城在如今甘亭鎮郭村、韓村一帶,《元和郡縣誌》載:「故戶縣城,在今縣城北二里許,夏之扈國也。」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以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大禹死後,大禹的兒子夏後氏的夏啟改「禪讓制」為「家天下」,建立夏朝。有扈氏不服氣,為了王位繼承權,與夏後氏大戰於今天的甘河、甘峪口一帶。此事《史記•夏本紀》有詳細記載:「啟與有扈大戰於甘之野。」這便是「扈邑」的由來。

夏朝滅亡,到了商朝時期,這裡又變成了北伯侯崇侯虎的」崇國」,西伯候姬昌剿滅崇侯虎,從西岐遷都於此,建立「豐邑」。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改「扈

邑」為「鄠邑」。

秦孝公時期設置「鄠縣」。1964年為了簡化生僻字,「鄠縣」改為「戶縣」,2016年底,批覆戶縣撤縣設區,設縣達2366年的戶縣最終變成「鄠邑區」。

鄠邑區下面有個祖庵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縣城以西。祖庵鎮一直歸周至縣管轄,1958年的時候才劃歸當時的戶縣管轄。原先去周至縣的時候,出戶縣縣城路兩側有十幾米高的兩排柏樹,直通祖庵鎮,也算是一道風景。

成道宮的所在,竟然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農家小院,院牆上是兩扇閉合著的大鐵門,穿過小院走到裡邊,有個小小的山門,不知何故門楣書寫「重陽成道宮」三個字。

成道宮始建於金朝,興盛於元朝。明清以後,由於道教衰落,成道宮的大部分建築損毀。如今,成道宮的建築有玉皇殿、重陽殿、藥王殿、活死人墓碑等建築。

金大定元年王重陽擇在祖庵鎮東北3里之南時村,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自曰「活死人墓」。

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用長竹竿試探,但沒有碰到低,不知確切深度,為了保護起見,沒有繼續挖掘,用原有蓋於墓道上方的青條石板蓋住,原樣封存。

要說「祖庵」,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全鎮教主王重陽」。「祖庵」之地宋金時期名叫「劉蔣村」,後商貿繁榮改名為「雙溪鎮」。王重陽在此地創立全真教,被尊為全真祖師,去世後其弟子馬鈺、丘處機於此重修建重陽祖師茅庵(重陽宮)隨稱之祖庵。雙溪鎮亦因之改稱祖庵鎮,迄今已有800餘年。

祖庵鎮的東北有一個成道宮村,最早名曰「南時村」,村子不大,6個村名小組,1000餘人。早在北宋以前,有時姓人家在此南北兩地居住成村,故稱「南時村」和「北時村」,今「北時村」已經轉音為「北市村」。據《周至縣誌》載:「北市村又名「金湯堡」,取自「固若金湯」之意,隸屬周至縣;民國滅,城牆城門殆滅,遂易名易主,今隸屬戶縣管轄。」

咸陽就是一個出神仙的地方,現在天下馳名的「茅山道士」開山鼻祖「三茅祖師」就是漢朝時期咸陽南關的「茅家三兄弟」。

到了金大定元年,也就是南宋紹興三十年(當時關中已經是金國的地盤了),今天咸陽市秦都區雙照鎮大魏村的青年王中孚來到了「南時村」,在村中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內設「王害風靈位」,自曰「活死人墓」。

王中孚獨居穴中,苦修苦煉了三年成道,道號:重陽子。大定三年王重陽填堵了「活死人墓」,遷居到劉蔣村(祖庵鎮)結茅庵修道。大定七年,赴山東傳教,收徒「全真七子」,創建全真教。

大定十年,王重陽自知行將羽化,病逝于于返鄉途中,兩年後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將王重陽遺體帶回關中,葬於劉蔣庵(今重陽宮)。

南宋端平二年全鎮教徒在重陽祖師生前活死人墓處修建寺觀,以作紀念。南宋淳祐十二年取王重陽在此修身成道之意,稱此觀為「成道宮」。

元朝時期,王重陽高徒丘處機遠走大漠覲見成吉思汗被封為國師,總管天下道門。全真教大興,成道宮香火旺盛,盛名遠播,「南時村」村名也逐步被「成道宮」宮名所取代,沿用至今。

王重陽「掘地為穴、積土成冢」的活死人墓原貌早已不在,手書的「活死人墓」手跡也不見蹤影。《活死人墓》碑、王重陽臥像石刻,均遭破壞。

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活死人墓為原址新建,《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傳說解放前有咸陽女子龍碧霞居住墓中,是否小龍女原型,不得而知。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尊聖賢老子李耳為祖,相傳為東漢末年張道陵所創,唐朝時期上升為國教。道教宗派眾多,以南北二派為尊,其中北方全真派占主導地位,南方正一派占主導地位。

但是王重陽當今顯赫的名聲,並非來源於道教「北五祖」的身份。而是來源於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在華人世界裡,提起「射鵰三部曲」影視作品,那可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

在《射鵰英雄傳》中王重陽在終南山創立全真教,是「老頑童」周伯通的師兄、「全真七子」的師父,為天下五絕之首的「中神通」 ,《九陰真經》神鬼莫測,武功造詣登峰造極,華山論劍稱「天下第一」。

在《神鵰俠侶》中王重陽與林朝英打賭認輸,將古墓讓出,林朝英創建古墓派。楊過和小龍女,絕代雙驕,留下「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的武林傳奇。

成道宮的原建築及《活死人墓》碑、王重陽臥像石刻等均遭破壞。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殘存《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

終南山下重陽宮是王重陽建立全真教的地方,被稱為全真祖庭,位於西安市戶縣祖庵鎮,從重陽宮出來,相隔4里地就是重陽祖師得道成仙的成道宮。

成道宮位於戶縣祖庵鎮成道宮村,宋朝稱南時村,據說王重陽抗金失敗後,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書云:王害瘋靈位三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悟得道,弟子建宮室,名曰:成道宮。

成道宮的所在,竟然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農家小院,院牆上是兩扇閉合著的大鐵門,穿過小院走到裡邊,有個小小的山門,不知何故門楣書寫「重陽宮」三個字。

成道宮始建於金朝,興盛於元朝。明清以後,由於道教衰落,成道宮的大部分建築損毀。如今,成道宮的建築有玉皇殿、重陽殿、藥王殿、活死人墓碑等建築。

金大定元年王重陽擇在祖庵鎮東北3里之南時村,自鑿一墓穴,深丈余,築冢數尺,自曰「活死人墓」。

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用長竹竿試探,但沒有碰到低,不知確切深度,為了保護起見,沒有繼續挖掘,用原有蓋於墓道上方的青條石板蓋住,原樣封存。

現在成道宮一棵銀杏樹下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活死人墓」四個大字,石碑的下面,就是王重陽修行的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解放前傳說有龍姓女子在墓中居住,後不知蹤影。解放後曾經開過墓道,裡面確有地下室,用竹竿探不到底,為了保護古墓,又用石板蓋上了。

重陽真人在甘河橋遇呂洞賓、漢鍾離點化成仙,只是一個神奇的傳說罷了。但活死人墓中悟道心得:「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如若細細品來,煩躁不安的心是否有絲絲的平和與清涼!

戶縣遇仙橋:全真教中神通王重陽遇仙之地

王重陽,號重陽子。全真道創始人,有弟子號稱「全真七子"活死人墓在今西安市戶縣祖庵鎮以北偏東約二公里處的成道宮村。只是與《神鵰俠侶》書中所寫略有出入。書中寫重陽宮在終南山上,活死人墓在重陽宮山後。實則今戶縣重陽宮在今終南山下,離終南山有8里之遙,活死人墓在重陽宮東北6里處。解放前墓中有瘋女龍碧霞常住。

王重陽在「活死人墓」修煉成道後,於金大定三年,填了墓坑,遷居劉蔣村(今戶縣祖庵鎮)結茅庵傳道始,經大定十一年重陽弟子馬丹陽、邱處機等祖庵弘道,重陽宮到承安二年呂道安、畢知常興建祖庵,朝庭敕名「靈虛觀」,是為全真道最早的一處正規道觀。後改靈虛觀為重陽萬壽宮,簡稱重陽宮

戶縣甘河鎮遇仙橋為宋、金時期在甘河上所建三孔石拱橋。相傳王重陽48歲那年,時任甘河鎮酒監的王重陽,在甘河橋巧遇呂洞賓、漢鍾離二仙,經二仙點化,而離家修道,創立全真教,終成正果。後人將此橋命名為遇仙橋。此橋遺存至今,橋樑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橋洞之間有石雕龍頭。

金正隆四年王重陽48歲,傳說這一年6月,他在甘河鎮的甘河橋上,遇二仙點化,從此出家入道。王重陽遇仙得道的遇仙橋(甘河橋),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淤泥埋沒後,近日重見天日。

甘河重陽遇仙橋其建築方法是採用了先修此橋楦然後沿橋楦砌築成橋洞和橋體,在橋體中適當位置嵌鑲著龍頭浮雕和圓雕,石料間未用白灰等建築材料,而是採用了把石料磨光後,架砌在一起的辦法築成的,雖經周戶震感十分強烈,震毀建築物十分嚴重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華縣8級地震和民國十九年(1920年)寧夏海源8.5級地震,而甘河重陽遇仙橋卻安然無恙,七百多年過去了,橋體既未變形,又未走樣,仍保持著原來的風貌。

甘河重陽遇仙橋為三孔,東西兩個小孔為實洞,橋面比兩側路面略高,橋面橋底均用長方石條鋪砌,橋體堅固完好。相傳,修重陽遇仙橋時,把重陽殺牛刀和接血盆深埋在中洞底石板下。若以橋體中心東西為一介面,南北兩面對稱,若以中洞中心南北為一介面,東西兩面對稱。 甘河重陽遇仙橋橋體南北兩邊各有四條圓雕龍頭,從洞側橋體中伸出,北面東邊第一個龍頭的龍鬚上雕有浮雕王八一隻,緊緊咬住龍鬚,甘河人民戲稱鱉咬龍鬍子。

王重陽「掘地為穴、積土成冢」的活死人墓原貌早已不在,手書的「活死人墓」手跡也不見蹤影。《活死人墓》碑、王重陽臥像石刻,均遭破壞。

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活死人墓為原址新建,《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傳說解放前有咸陽女子龍碧霞居住墓中,是否小龍女原型,不得而知。

今存前後殿各三間,為民國時重建。活死人墓為原址新建,《馬丹陽十勸碑》一通存宮內。傳說解放前有咸陽女子龍碧霞居住墓中,是否小龍女原型,不得而知。

 

 

 

 

arrow
arrow

    盧圓熹道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